>>您當前位置:首頁 -> 寧夏日報周刊 -> 寧夏故事
      不拋棄一個生命 不放棄一線希望
      ——記“第十三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”貢獻獎個人獎項獲得者邱銀萍
      2024-09-13 07:45:40   
      2024-09-13 07:45:40    來源:寧夏日報

      邱銀萍(左一)給護士們強調護理要點。

      護理人員密切注視著監護儀的變化。

      邱銀萍(右一)檢查患兒康復情況。

        近日,第十三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。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新生兒科邱銀萍教授榮獲“第十三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”貢獻獎個人獎項,是寧夏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醫務工作者。

        在獲獎的榮耀時刻,邱銀萍手捧獎杯,謙遜地表示這份榮譽是整個團隊的功勞,而不是她個人的成就。

        必須要有新生兒科

        9月1日10時許,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,監護儀發出的嘀嗒聲此起彼伏,病房里有70名早產兒正在接受治療。

        “小家伙喝奶的時間到了。”聽見孩子的哭聲,新生兒科主任邱銀萍走過去看了看時間,自顧自地說。待做好手部消毒,她溫柔地撫摸著保溫箱中啼哭的嬰兒,用平和而充滿愛意的聲音說,“乖寶寶,不著急,馬上就開飯。”她轉過頭對記者說:“親密的接觸和安撫的聲音對寶寶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。”

        邱銀萍,這位年近花甲的資深兒科專家,全部職業生涯幾乎都在與新生兒的啼哭和微笑為伴。她的聲音柔和甜美,臉上的皺紋并不多,仿佛歲月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跡。“這可能是因為我總是和這些小生命在一起,每天看著這些新生命,心情始終保持愉悅。”邱銀萍打趣道。

        1988年,邱銀萍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醫學系畢業后,在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(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前身)工作3年。1991年,她進入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生兒科接受為期6個月的學習。

        “那時在醫院工作,面對新生兒疾病時常感到力不從心。由于醫院當時沒有設立專門的新生兒科,這讓我意識到,為了更好地治療和護理新生兒,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科室,因此,萌生了成立新生兒科的想法。”邱銀萍回憶,那時新生兒的死亡率和放棄率相對較高,不忍幼小生命就此消亡,她堅定了設立新生兒科的決心。

        2005年,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歷經兩年籌備設立新生兒科。邱銀萍憑借多年積累的新生兒科知識儲備,成為重要負責人之一,擔負起迅速組建團隊、激活病區的重任。

        “以前,很多人覺得早產兒養不活。自從設立了新生兒科,這些小生命一個個被救了回來,家長們的希望也被重新點燃,更愿意把嬰兒送到這里來,希望得到最好的照顧和治療。這個變化,就像是新生兒科給了家長們信心,讓他們相信,即使是早產兒,也有活下去的希望。”回顧往昔,總有一些瞬間定格在邱銀萍的記憶深處。

        自制輔助救助工具

        新生兒科成立之初,面對沒有專業呼吸支持設備的情況,邱銀萍發揮創造力和動手能力,用一些日常可見的材料,比如塑料管、鼻塞、簡單的機械部件等,動手制作出一套簡易有效的呼吸輔助裝置。

        “新生兒,特別是早產兒,經常會呼吸困難。當時呼吸機很少,救治工作異常艱難。”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,邱銀萍鉆研呼吸機的基本原理,找來醫用輸液瓶,在瓶塞上插入兩根滴定管,將連接氧氣通過鼻塞和軟管接到一根滴定管并且管尖沒入水中,用于模擬呼吸末壓,即呼吸機中用于維持肺泡開放的壓力;另一根滴定管對外排氣,隨時調整滴定管沒入水中的刻度和輸液瓶的設置,以適應患兒的呼吸需求。“使用這種簡易呼吸裝置時,醫護人員需要密切監測新生兒的呼吸情況。面對呼吸弱的患兒,24小時輪班守在孩子身邊,用人工氣囊通氣以緩解沒有呼吸機的困難,這期間甚至連眼睛都不敢眨。”回憶起當時的救治情景,護士李永靜感慨萬千,“邱主任發明的這種簡易呼吸支持裝置雖然無法與現代的呼吸機相比,但在那個時期,卻成功救治了許多新生兒的生命,為早產兒提供了寶貴的呼吸支持。”

        類似的發明不止一項。在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時,為了降低腦部受損、減緩大腦代謝,邱銀萍和團隊使用自制亞低溫設備。“我們將冰袋放置在頭罩周圍,通過控制冰袋的更換頻率和位置,維持頭罩內的溫度在25℃—28℃,保持頭部乳突溫度在35℃,以實現亞低溫治療。”邱銀萍說。

        面對溶血需要換血治療的新生兒,邱銀萍自學相關技術,并使用由頭皮針改造的導管進行臍靜脈插管,成功完成第一例換血治療。這種方法需要將新生兒體內的血液替換1.5倍到2倍,以清除不兼容的血型抗體成分。

        在那個醫療條件有限的年代,邱銀萍發揮聰明才智,全力以赴救助每一個小生命。

        提升新生兒醫療服務水平

        走進新生兒科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上掛著的培訓目標圖。仔細查看,這些目標并不是模糊不清的口號,而是具體到每周培訓的詳細步驟和指導。這是邱銀萍在建立人才培養體系的同時,設定的短期和長期規劃的具體實施步驟。

        這些年,邱銀萍致力于降低新生兒死亡率、提高新生兒救治成功率,不斷通過組織培訓提升團隊專業素質,推動科室成為寧夏新生兒復蘇培訓基地、寧夏圍產及新生兒醫學示范培訓試驗基地、國家級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單位、國家級圍產新生兒專科醫師培訓基地、新生兒專科護士培訓基地,為寧夏新生兒專科輸送了大批優秀中青年人才。

        “在培訓內容設置上,設立了初級班、中級班和高級班,以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。”邱銀萍介紹,初級班主要教授新生兒復蘇的基礎操作技能,如心肺復蘇等,通過講解和示范,讓學員掌握每一項操作的具體步驟;中級班強化團隊協作能力,提升搶救效率,要求至少4人一組,包括產科醫生、產科助產士、新生兒科醫生和新生兒科護士,通過模擬演練,訓練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和溝通能力;高級班則面向具有一定基礎的醫護人員,教授呼吸機的使用和管理,以及其他高級生命支持技術,通過實際操作和案例分析,提高醫護人員對復雜情況的處理能力。

        “培訓是長期且持續進行的,每月都會舉辦2—3期不同級別的培訓班。”在邱銀萍看來,培訓不僅僅是技能傳授,更是臨床思維的訓練。通過培訓,醫護人員能夠更好地識別問題、制定預案,并在實際操作中提高效率和效果。

        通過5年的培訓和努力,寧夏新生兒醫療服務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得到了顯著提升,寧夏新生兒死亡率數據也發生了令人欣慰的變化:從2017年的4.35‰下降到2022年的1.68‰。這不僅是醫療進步的象征,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的體現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安小霞 韓勝利 文/圖)

      【編輯】:尤天竹
      【責任編輯】:馬江